悟空体育-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深秋的纽约,晨光为哈德逊河铺上一层碎金,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,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在清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肃穆,清晨七点,大多数人还在梦乡,但Morningside Heights的 fencing gym里已响起金属交击的清脆声响,一位修长的身影在剑道上移动,步伐如舞蹈般优雅,手中花剑划破空气的嘶嘶声透露着专注,这就是费若秋——曾经的法国锦标赛冠军,如今的哥大研究生,从巴黎的鎏金赛场到纽约的学术殿堂,这位27岁的击剑运动员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。
从法兰西剑坛到常春藤学府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竞技状态巅峰时选择离开。”训练间隙,费若秋摘下金属面罩,额头上沁出细密汗珠,我们坐在击剑馆旁的长椅上,窗外是渐渐苏醒的校园。
2019年,费若秋在法国击剑界已是冉冉升起的新星,出生于体育世家的她,6岁开始接触击剑,18岁入选法国青年国家队,22岁获得全法锦标赛女子花剑季军,就在体育生涯看似一帆风顺时,她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——申请海外研究生项目,并最终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。
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竞技,更是思考。”费若秋说,“在法国国家队训练期间,我开始对体育外交产生兴趣,体育如何超越政治,搭建沟通桥梁?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。”
她的转型并非一时冲动,在密集训练和比赛的同时,费若秋通过远程课程完成了巴黎政治学院的政治学学士学位。“白天训练四到六小时,晚上学习到深夜是常态,队友们出去放松时,我常常埋在书堆里。”
这种自律在哥大得到了延续,尽管已是大学运动员中的“高龄”选手,费若秋仍然坚持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,六点到八点训练,然后赶往课堂。“时间管理是最大的挑战,”她笑道,“但我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。”
学术与击剑:双重生活的平衡艺术
在哥大,费若秋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,周一、三、五上午是国际关系理论课程,周二、四则是经济学和统计学,下午两点到五点,她会在图书馆钻研国际组织相关的文献,晚上七点到九点,又是击剑训练时间。
“很多人认为运动员转型学术是‘退役’的选择,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挑战。”费若秋说,她的硕士论文研究方向是“体育在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作用”,这让她能够将实践经验与学术思考相结合。
哥大击剑队教练安德鲁·史密斯评价道:“费若秋带给队伍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职业运动员的专业态度,她证明了学术精英和体育精英可以并存。”
这种平衡并非易事,2022年秋季学期,正值期中考试和NCAA地区资格赛重叠,费若秋一度连续三周每天只睡四小时。“那是极大的考验,”她回忆,“但站在剑道上的那一刻,所有疲惫都会消失,击剑是我的冥想方式。”

文化跨越:从塞纳河到哈德逊河
文化适应是另一个挑战,尽管法语和英语都流利,但费若秋坦言,美国大学的文化与欧洲职业体育圈截然不同。
“在法国,运动员生活围绕训练中心展开,相对封闭,而在哥大,你身边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,讨论的话题从量子物理到文艺复兴艺术无所不包。”她说这种多样性正是她所追求的。
饮食习惯也需调整。“法国训练基地的餐食精致但量少,美国大学食堂则是另一种风格。”费若秋笑着说,“我花了三个月才适应了美式餐饮的分量,但现在反而觉得这种能量供给更适合高强度学术与训练并行的生活。”
更深刻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。“欧洲击剑注重传统和形式美,美国则更注重实用和效率。”费若秋认为这种差异拓宽了她的视野,“现在我的技术风格融合了两种哲学,变得更加多元。”
击剑哲学的升华
在哥大的学习让费若秋对击剑有了新的理解。“国际关系中的博弈理论与击剑战术惊人地相似,”她解释道,“就像国家间的关系,剑道上的交锋也是信息收集、策略制定和心理较量的过程。”
她特别提到修读的“博弈论与冲突解决”课程如何影响了她的比赛策略。“以前我更依赖直觉和反应速度,现在我会更系统地分析对手的行为模式,预测他们的下一步行动。”
这种学术与体育的结合在比赛中得到了验证,2023年春季,费若秋带领哥大击剑队获得常春藤联盟锦标赛亚军,她个人也入选了全美大学生击剑最佳阵容。
“击剑不再仅仅是体育项目,它成了我理解世界的一种语言。”费若秋说。
未来规划:搭建体育与学术的桥梁
即将于明年毕业的费若秋,已经开始规划未来,她希望进入国际体育组织工作,特别是推动青少年体育交流项目。
“体育有独特的力量,能够跨越文化隔阂,我想利用自己的双重经验,帮助年轻运动员拓宽视野,同时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。”她说。
费若秋特别关注女性运动员的发展问题。“在法国和美国的经历让我看到,女性运动员仍然面临许多独特挑战,我希望未来能在这方面做出贡献。”
她正在与哥大教授合作,研究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。“2024年巴黎奥运会将是一个重要案例,我很期待从学术角度分析这一盛会。”
传承与影响
在哥大击剑队,费若秋已成为年轻队员的导师。“她改变了我们对学生运动员的认知,”队友莎拉·约翰逊说,“费若秋证明了你可以在学术和体育两个领域都追求卓越。”
这种影响是相互的,费若秋说,与年轻队员的交流让她保持了思维的活力。“他们的问题和视角常常让我对击剑有新的认识,教学相长,诚不我欺。”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彭宁顿认为,费若秋代表了学生运动员的新模式。“她展示了体育如何与学术生涯相辅相成,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这种模式对我们重新思考大学体育教育很有启发。”
尾声
采访结束时,夕阳为击剑馆洒下温暖的光辉,费若秋重新穿上击剑服,准备晚上的训练,面罩戴上前,她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:“剑道只有十四米长,但它能带你走向世界。”
从巴黎到纽约,从运动员到学者,费若秋的旅程印证了这一点,在她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运动员的崛起——他们不再局限于赛场,而是用体育作为理解世界的窗口,用学术训练深化对体育的认知。
这种跨界融合或许正是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,在专业化日益极致的时代,费若秋的选择提醒我们,体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竞技本身,更在于它如何丰富我们的人生,连接不同的领域。
当费若秋重返剑道,步伐依然轻盈,但每个动作背后,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,那里有巴黎训练基地的汗水,有哥大图书馆的灯光,有对过去的坚守,也有对未来的期待,在这位旅法剑客的哥大求学路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运动员的转型,更是一个个体如何通过坚持与探索,不断拓展生命宽度的故事。
评论留言